市政与交通学院讯(文/陆吉 卢思盈 图/傅俊涛 蒙社蓉)为进一步挖掘侗族木构建筑文化及其营造技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7月17日,开云网页版界面·开云(中国)“侗建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团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开展了“跟着大师访非遗”沉浸式研学活动,开云网页版界面·开云(中国)城镇建设杂志社对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
活动伊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杨云东师傅首先给实践团介绍了侗寨主要建筑的基本情况,主要建筑由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三大建筑物组成。吊脚楼是侗族居民依山而建的干栏式建筑;鼓楼雄踞于侗寨之中,立地顶天,是侗家人的精神象征;风雨桥横卧江上,是侗族人民的“福桥”。

非遗传承人杨云东介绍侗寨建筑分布情况
接着,在杨云东师傅的带领下,实践团踏上了一场探寻木构建筑的奇妙之旅,他们逐一揭开了懂寨飞山庙、岩寨老鼓楼、吊脚楼群、程阳风雨桥、侗族木构博物馆等展现当地民族文化、技艺、特色的建筑神秘面纱。
走进懂寨飞山庙,映入眼帘的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了侗族匠人的精湛技艺。在这里,实践团欣赏到了古老的建筑艺术。

研学飞山庙
来到岩寨老鼓楼,实践团触摸时间的痕迹,感受穿越时空的古朴之美,体会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鼓楼是村寨的精神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其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触摸岩寨老鼓楼
途径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实践团了解到吊脚楼一般分为3层,每层功能分明,吊脚楼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展现建筑智慧的杰出代表。

讲解吊脚楼
实践团往返于合龙桥与永济桥之间,看到了风雨桥集亭、塔、廊、桥为一体,壮丽辉煌,聆听岁月在河水上轻轻划过的声音,感受桥梁连接的不仅是两岸,更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在永济桥上,实践团还一起吟颂了郭沫若先生为永济桥所作的诗歌。

永济桥上吟颂诗歌
到访侗族木构博物馆,实践团看到了大量珍贵的木构建筑构件、模型、图纸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这些藏品不仅展示了侗族木构建筑的发展历程,还深刻反映了侗族工匠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雕刻装饰等方面的独特才能和卓越成就。

参观侗族木构博物馆
途中,实践团还经过了很多侗寨山泉井,井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成为了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水源,实践团成员还品尝了山泉水,体验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生。

品尝山泉水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建筑独特魅力的印象,实践团精心组织了“你画我猜”“你比我猜”“你讲我猜”等研学游戏环节。同学们分组进行,通过互动和合作,加深了对侗族木构建筑的认识和理解。

研学游戏环节
此次“跟着大师访非遗”研学之旅不仅激发了实践团对侗寨木构建筑文化的浓厚兴趣,更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新的光彩,这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传统建筑智慧与文化的绝佳之旅。